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采訪間接受媒體采訪(圖片由中國殘聯提供)
中國網訊(記者 郭穎慧、吳一凡)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21日在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在會議上提出了三項提案:“對已脫貧殘疾人建立長效幫扶機制,防止返貧”、“關于修訂隨班就讀相關政策促進提升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的建議”、“發揮特殊藝術在青少年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就這三項提議,中國網記者對邰麗華進行專訪。
記者:您提出“對已脫貧殘疾人建立長效幫扶機制,防止返貧”的提案背景及提案重點是什么?
邰麗華:這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相關政策,特別是精準扶貧脫貧的政策,已相對完善。殘疾人家庭生活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也大幅度減少。統計顯示,自建檔立卡以來,我國建檔立卡的貧困殘疾人數量從700多萬,到2019年年底減少至不到50萬。但是,有部分殘疾人存在著返貧風險。因為他們的身體受限,勞動能力弱,部分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兩項補貼”等轉移性收入。部分殘疾人患有慢病和大病,加上康復的需要,家庭的支出比較大,生活中的長期照顧也比較多,這就使得他們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這就很可能產生返貧的現象,所以我在提案中提出,建議統計部門建立對返貧風險大的殘疾人口的監測,及時發現有返貧風險殘疾人口的特殊困難需求。并且,希望扶貧等部門研究建立解決殘疾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分級分類地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家庭開展幫扶。再有,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持續加大對有返貧風險的殘疾人家庭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幫助其家庭增加收入。
記者:在殘疾兒童接受教育方面,您提出《關于修訂隨班就讀相關政策促進提升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的建議》的背景是什么?
邰麗華:1994年原國家教委(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以下簡稱《隨班就讀辦法》)為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普通學校保障殘疾兒童教育權提供了全面的實踐指導,尤其在推進隨班就讀和融合教育發展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班就讀辦法》已出臺26年,隨著科技和醫療技術的進步,殘疾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接受康復教育,使得他們到了入學年齡的時候,完全可以到普通的學校接受融合教育,所以我希望可以呼吁大家更多的投入和展開融合教育,這樣便能夠讓更多的殘疾兒童接受有質量的教育,將來也能夠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記者:作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您認為,如何能讓特殊藝術更好的傳播中國精神,如何更好的促進殘健融合?
邰麗華:目前來說,我國的特殊藝術發展的很好,這是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給我們帶來了助力。多年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成為中國文化和殘疾人事業的一道名片,我們不但出訪了103個國家和地區,還深入基層,在國內也參加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從2013年到現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開展“共享芬芳共鑄小康”中西部地區百縣百場公益巡演活動,把我們的藝術送到老百姓的身邊。我記得在四川涼山的一次演出中,有一個涼山的干部說,現在扶貧都是從物質上講的,而你們卻給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感動。所以下一步,我們藝術團想更好的走進校園,用我們的精神,在青少年的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特殊藝術的作用,用我們的精神去激勵青少年,樹立更好的人生觀。
記者:第三十次全國助殘日期間,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共享芬芳·共鑄小康”演出采取網上展演的形式,通過中國網直播向全國公眾展示表演,您對這種形式的展演有什么評價?
邰麗華:這次疫情的到來打亂了藝術團原本計劃的排練、演出等工作安排,原本今年我們打算在巴西、丹麥、俄羅斯、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及國內演出共六十多場,都被迫取消。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辦法來應對,在疫情期間,沉下心來創作新節目,打造更多接近殘疾人生活的作品,用藝術的方式展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在助殘日當天,我們大膽的嘗試通過線上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演出,在線觀看人數兩萬余人,同時我們也在演播中播出了一些我們全新的創作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