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拖著一條殘疾的腿,但李可德卻敢想、敢做、敢為人先,硬是憑著一股“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勁頭,闖出了一條種植中藥材的致富路,這一切對于一個健全的人來說都不容易,而李可德卻做到了。
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李可德正用自己的方式感染著身邊的鄉鄰,在脫貧路上攜手前行!
敢闖、敢干,趟出一條中草藥致富路
今年55歲的李可德,家住攸縣網嶺鎮北聯村,小時候患有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畸形,行動不便。17歲那年,為了養活自己,李可德在村口開過一家自行車修理鋪,起初幾年,鋪子還能賺點兒錢,可后面騎摩托車的人越來越多,只有小學文化的李可德由于對機械電路知識的缺乏,修理鋪的生意越來越差。有股闖勁兒的李可德,到外地學過焊工,開過餐館,但都沒干多久。一個肢體殘疾人,又缺技術,怎么養活自己和家人?后來沒辦法了,回了老家,弄了一輛老舊三輪車,每天走村串戶收廢品,生活條件一直不咋地。2012年,李可德被評定為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年底,一個江西宜春的老板到當地收購黃梔子。李可德從這個老板那里打聽到,黃梔子是一種經濟價值高、用途廣泛的藥食兼用植物,黃梔子易種植、易管理,成本低、收益高,是真正的“綠色銀行”,而且市場需求大,是個致富的好路子。愛折騰的李可德,也想試試。可是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土地,李可德摸著后腦勺,不知道該怎么辦?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李可德把想法告訴了村里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員。正好村里也正在張羅著發展產業,經過實地考察和評估,當地鎮村干部和幫扶工作隊也覺得這個產業可行。在鎮村干部和幫扶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成立了黃梔子種植扶貧基地,李可德被推選為產業領頭人。
為了籌集啟動資金,北聯村村支書聯系到攸縣白玲中藥材藥業有限公司,經過協商,對方愿意出資30萬元入股。縣扶貧辦和鎮政府、村委會共同投入幫扶資金5萬元,李可德和村里另外3家貧困戶從縣農信社貸款20萬元,總共籌資50多萬元。村里和李可德簽訂了15年的土地租賃合同,由李可德負責開發組上的300多畝荒山。村里還安排施工隊和挖掘機,在山上連續施工10天,挖走雜樹,平整土地,為種植黃梔子打下基礎。殘聯將他納為實用技術培訓對象,教授種植技術的同時,還為其建立殘疾人創業扶持信息檔案,給予創業扶持幫扶,切實幫助他解決金融信貸、場地技術、能力提升、市場拓展、稅費減免、財政補貼等方面的具體問題。致富門路找到了,幾家參與的貧困戶干勁都很足。李可德雖然身體不便,拾腳都很費勁,但依然堅持著和大家一起,除草、挖坑、澆水,將荒山開了出來,種上一棵棵藥苗。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黃梔子樹長勢不錯。
萬事開頭難。中藥種植的前兩年基本只有投入,沒有收益。面對資金缺少、技術缺乏等問題,李可德倍感壓力。2015年5、6月份,山上有三四畝黃桅子忽然全部枯萎生病,李可德心急如焚。那段時間,李可德天天拖著殘缺的腿,騎著摩托車滿山跑,挨個檢查樹木病情。后來發現是由缺水造成。李可德說:“今年我們建好了兩個池塘,把水抽到山上去澆灌,我每天騎著摩托車往山上跑。”
通過3年多的努力,目前,李可德的黃梔子種植基地花開滿枝、清香襲人。2016年,黃梔子基地產生經濟效益12萬多元。2016年,李可德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2017年年初,李可德家拆除了老舊土磚房,蓋起了二層樓房,還清了債務。
自立、自強,帶著殘疾人一起致富
作為一個肢體殘疾人,李可德更能理貧困解殘疾人的痛苦和不便。從黃梔子中藥材種植基地成立之初,他就帶領村里的貧困殘疾戶一起種植,目前參與種植的貧困戶由3年前的5戶增至15戶。
周運英今年42歲,父母都中風在床,平時需要人照料。丈夫患高血壓,孩子還在上學,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現在周運英在李可德的種植基地里干活,一個月也能拿2000多元。另一個貧困戶劉育成,患肝硬化等疾病,干不了重體力活,以前整天在家養病,靠借債度日。因家庭貧困,他過去見人都不敢抬頭,不愛說話。李可德特意找到劉育成,邀請他到基地里除草、滅蟲、采摘,和大家在一起干活,大家“同病相憐”,有說有笑。現在的劉育成比過去開朗多了。李可德高興地說:“我脫貧致富了,但是看到身邊這些殘疾人朋友,很想幫他們,現在他們一年在基地也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作為村里的殘疾人專職委員,李可德準備在村里成立殘疾人活動中心,每月定期舉辦一次聯誼活動,邀請殘疾人創業致富能手傳授致富經驗,讓農村貧困殘疾人克服自卑心理,自強自立,能夠走出來自食其力。李可德表示,請致富能手給殘疾人朋友傳授經驗,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養雞養鴨養魚養羊都可以,不再等靠要,缺技術缺資金,都可以協調殘聯幫忙解決。
從一貧如洗的殘疾人到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李可德正用自己頑強拼搏、自立自強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人,他總是引用習總書記的話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現在黨的政策好,一個人脫貧致富了不算富,我要帶著村里的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只有大家都富裕起來了,才是最重要的。